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栓后综合征的决定因素和时间
Determinants and Time Course of the Postthrombotic Syndrome after Acu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尽管已给予理想的抗凝治疗,DVT后患者仍可见血栓后综合征(PTS),PTS是一种慢性的、难以负荷的临床结局。典型症状包括疼痛、沉重、肿胀,站立或行走时加重小腿痉挛。严重时可见静脉曲张性溃疡。当前很少有PTS方面的纵向对照研究。并且,部分DVT患者可见PTS,而另外一些患者却很少发生,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本文拟阐述急性DVT后PTS发生频率、时间以及症状严重程度等,同时阐明PTS的临床与遗传特征,并期望明确PTS的预测因子。 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共有8个加拿大医院中心参与。入选了2001年至 2004年间的387例住院和门诊患者,均已客观诊断为急性症状性DVT。分别于入选后的1、4、8、12和24个月,借助Villalta评分系统对PTS标准化评估。计算每个间期的平均血栓后分值及程度。通过线性混合模型,识别自诊断DVT起随时间的血栓后分值预测因子。 随访期间,约30%患者属轻度PTS(分值为5 ~ 9),10%为中度(分值为10 ~ 14),3%为重度(分值为>14或可见溃疡)。1个月随访时PTS加重,此时预测24个月随访期间的平均血栓后分值更高(1个月时程度为轻、中、重度的患者相对没有的患者,Villalta分值分别增加1.97、5.03和7.00, P < 0.001)。随时间分值越高的其他预测因子包括股静脉或髂静脉静脉血栓形成(相对远端[腓肠]静脉血栓形成,分值增加2.23; P < 0.001)、高体重指数(每kg/m2分值增加0.14;P < 0.001)、既往有同侧的静脉血栓形成(分值增加1.78;P = 0.001)、老年(每增加10年分值增加0.30;P = 0.011)和女性(分值增加0.79; P = 0.020)。 研究结果提示约有一半的患者发生DVT 2年后可见PTS。3%的患者可见严重PTS,包括静脉曲张性溃疡。通常诊断为DVT一个月后PTS的表现更为严重,大范围DVT(如股静脉、髂静脉等)可作为2年后预后欠佳的强预测因子。随访期间同侧血栓形成再发不会加重PTS,结果与既往的报道不同。 不过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压力长袜治疗是否进行由治疗医生而非方案所决定。由于不能获得国际标准化比值资料,不能评估抗凝质量与Villalta分值间的联系。
专家点评 (山东省立医院血管外科 金星):
血栓后综合征(PTS)是DVT形成后,静脉腔内血栓机化、管道化及内膜化的修复过程中常见的遗留病变,以阻塞造成回流障碍和再通后瓣膜破坏血液逆流导致静脉高压淤血,进而引起肢体沉重胀痛、下肢肿胀、浅静脉曲张及色素沉着、皮炎、皮肤溃疡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远期并发症。尽管DVT的诊断和治疗较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PTS的发生率仍非常高,本研究中有近50%的患者在DVT后2年内出现不同程度的PTS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造成社会经济负担,如何对PTS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就显得十分重要。 该研究中提到预测PTS严重程度的因素包括:1个月随访时的PTS标准化评分、广泛静脉血栓(髂静脉或股总静脉血栓)、既往同侧静脉血栓、高体重指数、老年和女性。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后1个月患者临床表现和残留静脉血栓范围是影响PTS严重程度的最主要因素,因此DVT的早期有效治疗是预防和缓解PTS的重要手段。抗凝治疗是国内外目前普遍认可的DVT标准治疗。关于溶栓治疗,ACCP指南中推荐不常规使用经静脉全身溶栓药物治疗,对于较严重的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有肢体坏死危险时,建议使用静脉溶栓治疗。目前国内在抗凝基础上的溶栓治疗已广泛应用,绝大多数文献报道溶栓效果明显优于国外报道,特别是近期国内文献报道置管溶栓对于髂股静脉血栓的疗效较全身静脉溶栓效果明显,同时降低了出血的并发症,同样本文作者推荐置管溶栓作为一种预防PTS的早期措施。在DVT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对于PTS发生率的影响方面,目前我国还缺少多中心、随机对照及标准化的大样本临床结果证实,本文的研究模式和评价标准或可为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 本研究随访过程中,患者是否穿弹力袜治疗由医生决定,但是其PTS的发生率是Prandoni等人1996年报道的PTS发生率的两倍,后者的研究中所有患者均使用弹力袜。故弹力袜仍应是预防和缓解PTS的重要手段。本文作者提到未能进行药物抗凝效果的统计,同时口服华法林患者的Villalta评分较未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高,原因可能与DVT严重的患者常接受抗凝治疗有关,故抗凝治疗对于PTS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随机对照研究。 随着对PTS认识的不断加深,目前国内外临床已逐步开展以开通深静脉、修复瓣膜功能、静脉转流和处理浅静脉及穿通支静脉病变等为目标的手术和腔内治疗,但是还缺乏客观和有效的疗效评价,有待进一步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